30年來超過12萬名外國人歸化台灣籍,印尼、越南為大宗
內政部戶政司副司長鄭信偉指出,107年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高,讓人口總增加率呈現趨緩狀況,仍微幅成長的原因,主要受到國外人士歸化為台灣籍等影響。
「我是越南的女兒,台灣的媳婦」:來台曾感到無助,如今在國小教越南語實現教師夢
一晃就十七年,童氏容因為自己在台灣融入生活的辛苦經驗,當她有能力時,希望可以幫助更多的姐妹。於是她開始當志工,加入社福團體,幫忙姐妹翻譯,跟姐妹聊聊心事,一起參加各種課程。
先理解文化,才能說一個好故事:清真認證與他們的產地
你理解伊斯蘭教、清真認證對於東南亞當地穆斯林的生活意義嗎?跨境電商不僅得跨越有形的國界,更得跨越無形的文化差異;先理解文化,才能說一個好故事。
培訓移工成為攝影師和新秘,她讓越籍新人用家鄉的方式迎接幸福
民國87年,來自越南義安省的黎雲英嫁入臺灣,目前在大林路開設「CANDY婚紗工作室」。未來,她希望現今婚紗工作室的部分空間將整修為越南文化館,讓對東南亞有興趣的臺人,透過親身經驗,由觀察到觸摸,探索越南深層的文化底蘊。
來台灣就能過好日子?新住民當「人頭媽媽」購買越南小孩來台
幾位孩童表情都看不出恐懼,完全不像被販運來台的樣子,假父母們聲稱他們受親生爸媽委託,或是因為自己不孕,才把小孩帶來台灣,希望他們過好日子,因此都把這些孩子當成親生小孩。
外配的艱難婚姻路:未出國門就已阻礙重重,在惡法與污名中爭取平權
台灣的外籍配偶(含陸配)數量將近52萬人,超過9成為女性,她們來台的起點大多不光是因為愛情,還有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浪潮的影響。
科技跳躍的東南亞跨境電商:老虎、大象與金翅鳥的崛起
「科技跳躍」是東南亞市場的常見景象,第一次上網就用智慧型手機、直接從線下轉到手機購物;在這裡的數位經濟高度成長、跨國業者爭相投入,如何從台灣出發、成功跨進東南亞電商,高度在地化的視野與策略,缺一不可。
台灣第一位拿下金鐘影后的外籍配偶:導演問我能否立刻掉淚?我就哭了
台灣第一位拿下金鐘影后的外籍配偶莫愛芳說:「沒有來台灣這些日子,我一滴淚也流不出來。」離婚後成為紀錄片導演的阮金紅說:「是什麼處境,讓台灣移工非逃不可?」她們想讓台灣人認識真正的新住民。
一場大火入獄,她從此失去與家人重逢的可能:「接受與等待,是監獄教我的兩件事」
文學上說悲劇有兩個功能:一是淨化洗滌人心,二是讓他人從錯誤中學習。陶小媚的故事便是如此。她重摔,卻在墜落過程中拉住救贖之繩。
「Go South, young men!」前進東南亞,台灣年輕人的決勝點在哪裡?
50、60年代,最流行台灣的一句話是:「來來來,來台大;去去去,去美國。」當年最優秀人才,都紛紛西進前往美國。而現在,「Go south」前進東南亞成為台灣年輕人「逐機會而居」的一個新興選項。
學校裡一半是越南混血兒,但推的永遠是「英語日」,為何不請媽媽們來個「每週一句越南語」呢?
你知道真正的歧視是什麼嗎?就是很多從不説髒話,連説到屁眼(肛門)、陰部等器官都要清喉嚨、掩嘴,用「那邊」來代替的老師們,一說起某某學生學業成績不好,上課愛講話,就要立刻歸因:「沒辦法,媽媽是越南的,家庭教育很差。」
「Go South, young men!」前進東南亞,台灣年輕人的決勝點在哪裡?
50、60 年代,最流行台灣的一句話是:「來來來,來台大;去去去,去美國。」當年最優秀人才,都紛紛西進前往美國。而現在,「Go south」前進東南亞成為台灣年輕人「逐機會而居」的一個新興選項。
原住民、新移民並不懶惰,懶惰的是國家對於檢討多元政策的努力
若我們有心於改變弱勢群體的生存處境,就必須在尊重其歷史社會文化脈絡的前提下,排除各種結構性的限制,方有可能培養與激發弱勢者的能力。
從「外籍幫傭餐」看「進步」的台灣:金髮碧眼的才是外國人,其他叫外勞
「在台灣,只要說起外國人,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金髮白皮膚的人們,而同樣都是來自外國,我們卻不這麼稱呼那些來自東南亞的勞工,他們被稱為外勞。」
台中城中城》走訪第一廣場大樓,中部地區東南亞移工的購物與聚會中心
在第一廣場大樓周圍所呈現出的空間圖像裡,沒有台中七期豪宅區的奢華,也沒有高檔服飾百貨大樓林立的榮景,更沒有台中逢甲夜市入夜後人聲鼎沸的熱鬧。
我們的民國,我們的台灣
前些年台灣媒體每譏笑大陸專生產黑心貨,山寨仿冒,無所不用其極。如此浮現的事實是,華人的唯利是圖大概都一樣,當金錢成了唯一的價值信仰,還有甚麼是不能賣的。